牧区大害包虫病

发布日期:2018-01-26 来源:中国实验动物学会 浏览次数:618
大事记:包虫病被形容为可怕的“虫癌”“虫魔”,中国目前是疫情最严重的国家,发病率居全球之首。包虫病主要分布于牧区或半农半牧区,覆盖国土面积达44%,流行区人口数约6600 万,全国每年患包虫病的家畜在5000 万头以上,造成直接经济损失逾30 亿元,是牧民因病致贫、返贫的原因之一。2004 —2010 年,内蒙古地区包虫病累计报告病例389 例;2008 —2011 年,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包虫病病例累计达9251 例。包虫病也是世界卫生组织认定的全球十种经济负担极重的疾病之一。

病原体
      包虫病的病原体是细粒棘球绦虫或多房棘球绦虫,属于寄生虫的一种。细粒棘球绦虫主要引起囊型包虫病,成年虫长2~6 毫米,由1 个头节和3~4 个节片构成,最后1 个体节较大,内含多量虫卵,寄生于狗的小肠内。多房棘球绦虫会引起泡型包虫病,形态和生活史均与细粒棘球绦虫相似,其虫体更小,成虫主要寄生在狐体内。棘球绦虫感染人体后,可存在于人体几乎所有部位。

传染源和传播途径

      包虫病的主要传播者是狗,该病经口传播,鼠、羊、牛及其他家畜是中间宿主。携带寄生虫的动物粪便可污染饲料、饮水或草场,人在食入虫卵、接触狗或处理动物皮毛时误食虫卵都会被感染,因此该病在牧区多见。

症状
      包虫病的临床症状随寄生部位和感染数量的不同而存在明显差异,潜伏期一般为10~20 年,只有少量的患者被发现,皮下会出现结节。病原体寄生在肝脏,会引起右上腹部渐渐隆起,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黄疸、皮肤瘙痒等症状,后期常见贫血、消瘦、低热及恶液质现象,甚至伴随剧烈腹痛、发热、荨麻疹等急性过敏性休克,病情严重则可致死亡。病原体寄生在肺部,会出现高热、咳嗽、胸痛、窒息等症状。病原体寄生在脑部,病人常表现出头痛、颅内高压、癫痫等症状。

治疗方法
      该病由于潜伏期较长,不易发现,后期治疗效果不理想,病死率高。仅临床症状一般不能确诊,有疑似症状时可利用血清学、X 光或超声波检查或变态反应进行诊断。可采用手术切除病灶,并使用阿苯达唑药物进行治疗。

预防措施
1. 在疫区内,居住或活动区应隔离野生动物,避免与野生动物直接接触。
2. 居住区及家畜活动区附近不可放置、丢弃食物,减少野生动物(尤其是鼠类
等小型动物)光顾居住区或畜舍的机会。
3. 不用动物内脏喂狗。
4. 疫区的狗要定期驱虫,避免与狗亲密接触。
5. 勤洗手,不饮生水,不食生菜。

小知识
1. 包虫病流行于世界上许多畜牧区,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内蒙古、新疆、西藏、甘肃、青海、宁夏、陕西、河北、四川等地的高山草甸地区、牧区及半农半牧区。
2. 我国已将包虫病列入免费救治的重大传染病之一。
3. 包虫病无法在人与人之间传播,无需对病人隔离。

发现不明原因得病或死亡的家畜怎么办?
      和病死家畜要保持一定距离,杜绝人或家畜食用,应及时报告当地防疫机构,并做好临时看管工作。

 
本文摘自秦川教授主编的《我们身边的人兽共患病》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