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抓热你知道吗

发布日期:2018-01-23 来源:中国实验动物学会 浏览次数:522
秦川

大事记:猫抓热是巴黎大学儿科医生Rober Debre 在1931 年发现并报道的,1950 年根据猫抓伤后引起区域性浅表淋巴结肿大被命名为猫抓热。1983 年Wear 等用银染和革兰氏染色的方法在疑似患者淋巴结组织内检测到革兰氏染色呈阴性、WS 染色呈黑色的短棒状杆菌,确定了致病菌。随着检测技术的发展,进一步明确该致病菌为巴东杆菌。

      猫抓热病是人被猫舔、咬伤或抓伤后感染了巴东杆菌(Bartonella Henselae),进而引起的发热性传染病。

病原体
      巴东杆菌是革兰氏阴性菌,呈纤细、多形态的棒状,有鞭毛,是一种营养条件要求苛刻的需氧杆菌。被巴东杆菌感染的跳蚤寄居于猫,猫排泄出的粪便带有细菌。猫在搔痒或舔毛清洁时就会把细菌藏于爪子内或口腔中。40% 的猫因没有定期除蚤而受到感染。

传染源和传播途径

症状
      患者被猫抓伤或咬伤后,受伤部位的皮肤出现暗红色丘疹(肿胀)并伴化脓灶,有时伴结痂,同时还引起淋巴管的感染(俗称“起红线”)。患者伤口愈合缓慢,持续发红。42% 的患者在发病早期会出现皮肤病变。

治疗方法
      疑似感染后应马上用肥皂水清洗,再用家用消毒液消毒,如果伤口较深且疼痛或“起红线”,应立刻去医院就诊。

 
本文摘自秦川教授主编的《我们身边的人兽共患病》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