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敌亦友的大肠杆菌

发布日期:2018-01-12 来源:中国实验动物学会 浏览次数:516
马元武

大事记:为人们熟知的大肠杆菌,其实全名为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coli),1885 年被年仅28 岁的德国医生Theodor Escherich 发现,因此而得名。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大肠杆菌一直被当作肠道的“好伙伴”。直到1982 年,美国首次报道了大肠杆菌O157:H7 引起的出血性肠炎。至此,大肠杆菌被首次确认为致病菌,并引起人类的注意。

病原体
      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它是人和许多动物肠道中最主要且数量最多的一种短杆状细菌,体积0.5 微米×(1 ~3)微米,周身鞭毛,能运动,无芽胞,主要寄生在大肠内。大肠杆菌的细胞壁上有复杂的抗原成分,依据其形态,分别称为O(菌体)抗原、H(鞭毛)抗原及K(表面)抗原。这些抗原又分为不同血清型。其中O 抗原的血清型达160种,是分群的基础,H 抗原和K 抗原分别约有50和90 余种。正常情况下,大多数大肠杆菌能帮助我们抵御致病菌的进攻,还能合成维生素B 和K供人体需要,是我们的“健康盟友”。然而,一些特殊血清型的大肠杆菌对人和动物有致病性,如O157:H7 大肠杆菌,常见于牛等温血动物的肠内,能引起严重腹泻和败血症,甚至致人死亡。

传染源
      在机体免疫力降低的情况下,大肠杆菌这些平日里的“良民”会移居到胆囊、尿道、膀胱等器官,造成相应部位或全身性的感染。对于强致病菌,如O157:H7 大肠杆菌,牛、鸡、羊、狗、猪等常见动物均能传播,男女均可致病,儿童和老年人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出血性大肠杆菌感染的病死率可高达10%。

传播途径
      大肠杆菌可以通过水、食物、果蔬、肉制品和直接接触等途径传播。

症状
      O157:H7 大肠杆菌感染的临床表现有腹部剧烈痉挛性疼痛、水样便,继之有类似下消化道出血的血性排泄物,患者不发烧或低烧。部分O157:H7 大肠杆菌感染患者还可形成溶血性尿毒综合征(HUS)、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等。
      感染大肠杆菌的患者具有难以治愈、病死率高、极易复发等临床特点。

预防措施

 

本文摘自秦川教授主编的《我们身边的人兽共患病》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