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知道的兔热病

发布日期:2018-01-11 来源:中国实验动物学会 浏览次数:530
高 苒

大事记:尽管兔热病只有5% 的病死率,但人类却对引起该病的细菌具有极高的易感性。1941 年,苏联出现了1 万例病例,次年,德国军队围攻斯大林格勒,发病人数突增至10 万,大多数的病例发生在德方。苏联生化武器研究员称,这起传染病事件并非偶然,而是生化战争的产物。我国也曾在家兔、野兔、黄鼠狼和病人体内分离到土拉弗朗西斯菌。1986 年,青岛某冷藏厂爆发兔热病,31 人被感染。

      兔热病是一种人兽共患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亦称野兔热。主要传染源为野兔及鼠类,蜱为传播媒介。

病原体
      土拉弗朗西斯菌是革兰阴性球杆菌,菌体呈小球形或球杆状。该菌可引起多种野生动物、家畜及人患病,是最具传染性的致病菌之一。

传染源和传播途径
      兔热病的主要传染源是野兔和啮齿类动物,其他野生动物、家畜、家禽感染后也可成为传染源。土拉弗朗西斯菌主要通过吸血昆虫的叮咬传播,也可经消化道、呼吸道、损伤的皮肤和黏膜感染。

症状
      感染者会出现愈合缓慢的溃疡、高烧、浑身疼痛、腺体肿大和咽食困难等症状。有的还可能出现严重衰竭、极度无力、反复寒战和大汗淋漓等症状。

预防措施
      接种减毒活疫苗是有效的预防措施,采用皮肤划痕法接种减毒活菌苗,接种1次,免疫力可维持5 ~ 7 年,也可采用口服减毒活菌苗及气溶胶吸入法。

小知识
小小蜱虫危害大
      蜱(音pí)虫俗称草爬子、狗豆子、壁虱等,属于寄螨目、蜱总科。蜱虫是多种脊椎动物体表的暂时性寄生虫,是一些人兽共患病的传播媒介和储存宿主。已知蜱虫可传播83 种病毒,15 种细菌,17 种螺旋体,32 种原虫、衣原体、支原体等病原体。蜱虫种类繁多,全世界已发现1000 余种,其中我国有120 多种。成虫体长2~10 毫米,吸血后可达30 毫米。蜱虫体呈椭圆形,未吸血时腹背扁平,背面稍隆起。蜱虫腹面有4 对足,发育过程分卵、若虫和成虫3 个时期。

      蜱虫常在草丛、树林蛰伏,或寄生于动物体表,常在皮肤较薄且不易搔挠的部位。人在有蜱草丛、树林等坐卧停留或与带蜱动物密切接触是蜱虫传播的主要途径。人群对蜱虫普遍敏感,常见于林区工作者、野生植物采集者、宠物饲养者等。蜱虫叮咬和吸血过程中分泌的麻醉剂和抗凝剂含有数十种蛋白和毒素,常引起宿主皮肤充血,水肿,过敏和急性炎症。部分雌蜱唾液腺分泌的神经毒素会导致宿主运动性纤维传导障碍,大量蜱虫叮咬可引起肌萎缩性麻痹,严重时导致呼吸衰竭而死亡。若被蜱虫叮咬,不要生拉硬拽,以免拽伤皮肤,或将蜱虫的头部留在皮肤内。软壳蜱虫在吸满血后就会自动脱落,而硬壳蜱虫在吸血时容易钻到肉里面,不容易人工取除。取除时可用碘酒或酒精涂抹在蜱虫身上,使其头部放松或死亡,再用尖头镊子取下蜱虫。或用烟头、香头轻轻烫蜱虫露在体外的部分,使其头部自行慢慢退出。对叮咬部位进行局部消毒处理后,伤者应观察身体状况,如出现发热、叮咬部位发炎破溃及红斑等症状,或其他感染性疾病症状,应及时就诊。


本文摘自秦川教授主编的《我们身边的人兽共患病》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