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在科学研究中防控埃博拉病毒的建议

发布日期:2014-09-20 来源:中国实验动物学会 浏览次数:474
中实动发[2014]23号

各有关单位:

      自今年2月以来,从几内亚开始的新一轮埃博拉疫情正呈加速蔓延之势,截至9月7日,几内亚、利比里亚、塞拉利昂等国共报告埃博拉出血热病例4366例,死亡2218人。8月8日,WHO正式宣布,西非埃博拉疫情是“国际关注的公共卫生突发紧急事件”,是近40年来这类疫情最复杂的一次暴发。

      埃博拉病毒病(Ebola virus disease, EVD)是由埃博拉病毒(Ebola virus,EBOV)引起的一种急性出血性传染病。世界卫生组织已将EBOV列为对人类危害最严重的第4级病毒,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定的《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中的要求,EBOV危害程度属于一类,“动物感染实验”必须在动物生物安全四级实验室(ABSL-4)内进行,可在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BSL-3)内进行“未经培养的感染材料的操作”,可在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BSL-2)内进行“灭活材料的操作”。

      埃博拉病毒的自然宿主虽尚未最后确定,但已有多方证据表明猴子及猩猩等野生非人灵长类动物以及其他动物有EBOV感染现象,其在自然界的循环方式尚不清楚。接触传播是本病最主要的传播途径。有动物实验表明,埃博拉病毒可通过气溶胶传播,虽未证实,也应予以警惕,做好防护。

      EBOV包括五种亚型:扎伊尔埃博拉病毒(Zaire ebolavirus, EBOV),苏丹埃博拉病毒(Sudan ebolavirus, SUDV),本迪布焦埃博拉病毒(Bundibugyo ebolavirus, BDBV),塔伊森林埃博拉病毒(Tai forest ebolavirus, TAFV)和莱斯顿埃博拉病毒(Reston ebolavirus, RESTV)。这些不同种类的埃博拉病毒在致死率上有很大的差别, EBOV, SUDV,和BDBV三种亚型可使人类感染后致死,其中扎伊尔埃博拉病毒的致死率最高,可达60%-90%,其次为苏丹埃博拉病毒和本迪布焦埃博拉病毒。塔伊森林埃博拉病毒对黑猩猩有致死性,对人的毒力较弱,致病但不致死;莱斯顿埃博拉病毒对非人灵长类有致死性,人感染不发病。本轮爆发于西非的埃博拉疫情,病原体经证实为扎伊尔型埃博拉病毒。

      尤其需要引起我国科研人员注意的是莱斯顿埃博拉病毒,它是唯一非洲之外发现的埃博拉病毒。1989—1996 年间美国从菲律宾进口的食蟹猴暴发埃博拉,分离到的毒株命名为莱斯顿埃博拉病毒。疫情致1000只猴子死亡或被实行安乐死,随后进一步检测发现菲律宾动物出口部门多位接触过这些动物的人员呈病毒抗体阳性,表明他们曾感染过该病毒。2008年菲律宾几个猪场也分离到了该病毒,猪场工人体内有莱斯顿埃博拉病毒抗体,表明他们受到猪的传染。虽然莱斯顿埃博拉能引起食蟹猴发病和死亡,还没有人感染致发病的报道,但病毒可从猪传播到人的途径是确定的。

      目前,中国内地和香港、澳门、台湾都还没有出现各类埃博拉病例,但目前世界各地交流频密,因此不能排除今后中国出现埃博拉个案的可能性。2014年8月4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下发了《关于加强口岸埃博拉出血热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要求各检验检疫局切实做好口岸卫生检疫工作,严防埃博拉出血热疫情传入我国。同时,我国也从科技方面做足了应急储备工作,包括病毒的检测、诊断试剂、抗体生产能力、以及疫苗的研发。

      鉴于上述情况,中国实验动物学会组织专家于2014年9月12日在北京举办了“埃博拉病毒与生物安全培训班”。同时特向涉及或可能涉及博拉病毒的相关实验动物的生产、使用单位,以及检验检疫部门提出以下建议:

一、各相关单位应组织人员充分学习埃博拉病毒相关知识,掌握病毒和疾病的性质、传播方式、防护措施等,并及时了解疫情现状和埃博拉病毒防控、检测手段的更新情况。

二、各单位实验动物管理部门应根据疫情发展和上级要求,制定适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的防控办法,并进行重点宣传,同时加强管理,规范各类实验操作。

三、各教学、研究机构人员在埃博拉病毒疫情未得到有效控制前,应尽量减少与高风险感染动物的接触。

四、非人灵长类作为重要的实验动物,在进口检疫过程中,特别是对于从非洲进口的动物,须严格做好检疫排查工作,尤其要严防莱斯顿型埃博拉病毒疫情传入我国。建议应用最新检测手段,增加对埃博拉病毒的单项检验。

五、各正在使用非人灵长类实验动物进行科学研究的单位及生产企业,应根据疫情发展制定本单位的防控方案,采取必要措施防止埃博拉病毒在动物群体内引起疫情。如发现埃博拉出血热疑似病例应立即向有关机构报告。


中国实验动物学会
二零一四年九月二十日
Baidu
map